假牙會掉、會痛?劉丞祐醫師揭密復健期讓假牙真正好用

許多人以為活動假牙做好、戴上後,只要靠黏著劑固定,就能一路使用下去。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:刮嘴、鬆動、甚至吃東西時掉落,其實都很常見,在假牙後續的處理上,也引發不少醫療紛爭。

台灣好醫生特別針對假牙引發的問題與爭議,邀請專精全口重建的劉丞祐醫師,解說患者安裝假牙後需要注意的問題,以及如何才能擁有一副真正好用的假牙。

劉丞祐醫師表示,假牙裝上後,會面臨許多挑戰,真正的該擔心的,是醫師在交付假牙後,沒有陪伴病人經歷後續的調整與復健。

事實上,活動假牙的製作只是起點,真正的挑戰與關鍵,才從「戴上的那一刻」開始。

一起來看看劉丞祐醫師怎麼說!

分隔線

爭議類別-假牙

爭議類別 : 假牙

爭議發生 : 台灣某牙醫診所

帶長輩來這做活動假牙,戴上去當天牙床就被刮破皮了,跟醫師反應醫師還說這很正常要花時間適應...而且活動假牙也做得很鬆,靠黏著劑黏吃東西還是會掉,醫師也雙手一攤說是長輩咬合有問題...

我知道活動假牙不是你們做的,但診所應該要用你們的專業跟外面的廠商討論要怎麼修正活動假牙,而不是一直把問題推到病患身上,不是嗎?做了活動假牙,長輩還是只能吃軟的食物或硬吞,看了很心疼,也很心疼白花的那筆錢...

分隔線

人本自然牙醫診所-劉承祐醫師

爭議之研究與建議

安裝假牙後時常會有假牙不合、變色、鬆動等問題,由於每位牙醫師的判斷、處理過程不盡相同,也會發生很多難以預期、掌控的事情,引發的相關爭議也層出不窮,我們特別採訪專精全口重建的,高雄市人本自然牙醫診所的劉丞祐醫師,針對這種爭議可能發生的原因,與病患事前應該瞭解的相關程序,與如何避免醫病認知不同的差異,提出如下的專業建議:

新的活動假牙會刮嘴很正常?靠黏著劑還是會掉?

刮嘴,很正常。

用黏著劑還是會掉,很正常。

說都是咬合的問題,也很正確。

不正常的是,做完假牙後就要病人回去自己適應,然後說就跟穿新鞋一樣需要自己磨合的醫師。

有活動假牙的那一刻,才是復健的開始

在靜止狀態下取得模型,要運用在活動狀態,自然會多很多干擾因子,例如肌肉韌帶、習慣性咬合軌跡、硬軟顎可活動交界,以及嘴唇舌頭運動都是造成假牙鬆脫以及刮嘴破皮的原因。而這些資訊並非印模時能取得的資訊,因此更應該由醫師端在交付假牙後密切讓病人回診追蹤,找出上述問題並調整後才能解決。

為什麼需要臨時假牙?

活動假牙是全口重建的範疇,製作活動假牙前,醫師需要先將能用與不能用的牙齒果斷取捨。將不能用的牙齒拔除後,才能開始製作活動假牙。然而拔牙傷口會癒合導致型態有顯著改變,約半年至一年型態才趨近穩定;但是往往假牙早在拔完牙後數週就完成,導致假牙後續漸漸不合於穩定的型態。

因此真正有考慮到此結果的醫師,通常會先給予至少一副復健時使用的活動假牙,一方面讓病人適應口內的異物感,讓咬合習慣回到醫師可控制的範圍,同時讓咬合力逐漸恢復;另一方面則是等待傷口處趨於穩定,才製作最後真正符合牙床穩定型態的正式假牙。

假牙黏著劑不僅為了黏著,更為緩衝

黏著劑的功用除了黏著,另一個功用是緩衝,主要用於復健前期,不穩定因素較多尚未能完全排除時,讓牙床免於過多破皮,並且提供些許吸附力,然後使用黏著劑仍易鬆脫的問題,還是需藉由移除上述干擾因子後才能排除。

假牙復健期,醫病合作讓假牙真正好用

復健前期(約1~2個月):

咬合力未恢復以及假牙咬合調整未完成前,還是處於較容易造成假牙鬆脫以及刮傷破皮的情形,仍需食用較軟的食物。一般一到兩週需回診一次。

復健中期(約3~6個月):

拔牙傷口已逐漸癒合收縮,會有假牙跟牙床間出現空隙的問題,可能造成吸附力不足,以及易塞食物到空隙間。此時期已能正常食用所有蛋豆魚肉,飯麵類食物,但要避免大體積較硬或韌的食物(例如蘋果、魷魚)。此時通常破皮情形減少很多,只需要增補材料於空隙中,但是因為咬合力變大,仍需定期調整咬合,一般約兩週至一個月回診一次。

復健後期(約6~12個月):

趨近穩定,調整輕微咬合干擾,填補空隙材料,約1~2個月回診一次。

分隔線

《劉丞祐醫師檔案》

劉丞祐醫師主要專精於全口重建,包含全口活動假牙、局部活動假牙,會在療程前進行專業諮詢,並依照實際情況給予病患最好的治療建議,包括需事先進行的牙周治療、根管治療、固定式牙冠贗復等客製化療程,以親切的治療氛圍提供賓至如歸的感受。

 

高雄前鎮「人本自然牙醫診所」

07-536-6523

高雄市前鎮區民權二路98號

診所介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