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拔智齒麻藥無感到術後感染:小港醫院洪偉雄醫師教你了解拔智齒風險,安心度過手術期

拔智齒是許多人都會經歷的牙科手術,看似平常,卻因其過程複雜與高不確定性,時常引發醫病爭議。從麻藥效果不佳、術後持續疼痛,到罕見但嚴重的感染問題,都可能讓患者感到困惑與不安。為了解開這些疑惑,並幫助民眾在術前建立正確觀念,我們特別專訪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洪偉雄醫師,他將從專業角度,解析拔智齒可能產生的爭議,並提供從術前溝通到術後照護的全方位建議。

分隔線

台灣某牙醫診所實際醫療糾紛案例

爭議類別圖_拔智齒

爭議類別 : 拔智齒

爭議發生 : 台灣某牙醫診所

本來只是去檢查牙齒,醫師看了X光後說智齒蛀了,建議直接拔掉,說智齒沒人在補的。當下我有點猶豫,但醫師態度堅決就聽從建議了。麻醉打了四針還是痛,拔的過程又拖又亂,回家後臉腫成球,還發燒。打電話回診,竟然安排實習醫師來看,還叫我自費買藥,開的藥吃了還胃痛。最誇張的是,一週後發現傷口潰爛,別家醫師說清創晚了會更嚴重。
原本信任這家診所,現在只剩下滿滿後悔。拔個牙弄成這樣,真的太離譜。

分隔線

爭議之研究與建議

醫師圖_高雄市立小港醫院_洪偉雄醫師

拔智齒是常見卻複雜的牙科手術,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高,加上醫師處置的差異,導致醫病爭議層出不窮,像本案例的術後感染便是嚴重後果。為了解決這些疑慮,我們特別專訪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洪偉雄醫師。他將針對這類爭議發生的根本原因、病患術前應知程序,以及如何避免醫病認知落差,提出專業、實用的建議:

智齒一定要拔嗎?

智齒的拔除與否是大多民眾會遇到的問題,正因為每位民眾智齒的位置及清潔能力有所差異,臨床判斷上就會有不同的治療手段。

智齒又名第三大臼齒,通常長在口內最深處,清潔不易。一旦發生蛀牙,或者位置生長不正確,多數牙醫師會建議拔除,以利後續清潔及維護。這也是為什麼多數牙醫師不會去填補有蛀牙的智齒,因為即使填補過後,發生再次蛀牙的機率也很高。若智齒位置完全正常且容易清潔,且蛀牙範圍很小,理論上還是可以考慮填補。

拔智齒時感覺麻藥無效,或感到劇痛時,該怎麼辦?

案例中,病患打完麻藥仍感到非常疼痛。麻醉失敗往往因為注射位置不當或者周圍發炎嚴重,而造成效果不好。拔除下顎智齒通常會阻斷下齒槽神經及施打局部浸潤麻醉,以達到足夠的麻醉深度,手術過程中,若仍感到疼痛,是可以立即告訴醫師,在容許劑量內補打麻藥。局部麻醉可以讓病患降低疼痛,但術中出力的感覺是沒有辦法被麻醉的。

拔牙後發燒是正常的嗎?什麼情況要立即就醫?

拔牙後出現輕微的發燒(<38 ∘C)或腫脹是正常的生理現象,這是身體對於組織受損的免疫反應。一般來說,若出現以下情況,會建議立即回診。

  1. 傷口惡臭或流膿
  2. 嚴重且持續的疼痛,可能是乾性齒槽炎

若高燒持續超過48小時或腫脹造成吞嚥困難、呼吸困難或是延伸至眼睛周圍等,會建議前往急診就醫。

醫師建議如何替拔牙後的患者進行衛教,或是後續追蹤?

術後的傷口照護也是十分重要。許多的智齒手術都有涉及到修磨骨頭及縫合,因此良好的術後照顧對於傷口的恢復會有很好的效果。

衛教建議:

  1. 正確咬紗布一小時,口水及血水都要吞下去,不可以有頻繁的吸吮及吐的動作,以利血塊的穩定。
  2. 飲食方面:要避免過燙及刺激性的飲食。不能使用吸管
  3. 清潔:避開手術位置,其他牙齒都要正常清潔。
  4. 避免抽菸、喝酒及嚼食檳榔。
  5. 術後2天內可以冰敷,減緩腫脹。

醫師方面追蹤,一般有縫合傷口的話,7~10天會回診拆線及檢查傷口,確認傷口是否有感染。如果有其他系統性疾病的患者,可能還會需要後續進一步的追蹤傷口。

手術前要充分與醫師溝通及詢問整個治療流程。每間醫療院所或醫師的治療理念會有所不同,所以術前讓病患了解整個過程及風險,才不會造成日後彼此的困擾或誤會。

分隔線

《洪偉雄醫師檔案》

洪偉雄醫師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,目前在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擔任住院醫師。善於家庭牙科全方位的治療,更專精於假牙補綴、牙周治療及根管治療等領域。憑藉紮實的醫學基礎與豐富的臨床經驗,致力於為每位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案,幫助患者重拾健康的口腔及恢復原有的笑容與自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