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牙不只有費用問題:如何與醫生溝通才能確保醫療品質?

(本站訊) 與假牙或牙橋等傳統替代品相比,植牙提供了一種持久耐用的換牙解決方式,植牙具有更美的外觀和功能。越來越多的患者透過植牙來改善他們的缺牙問題。但是許多人對於植牙價格高昂、市場價格差異,及植牙的錯誤迷思,造成病患對植牙治療產生疑慮。近期,牙醫診所陸續傳出,牙醫師推薦病患進行植牙治療時,卻遭受病患相當大的反彈,並與牙醫師產生歧見的案例。因為植牙療程屬於牙科自費項目,所以病患對植牙的態度,可能對於牙醫診所市場造成很大的影響。

 

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,更容易出現牙周病、蛀牙和牙齒脫落等口腔問題,對永久性牙齒解決的替代方法,需求也越來越高。普遍牙醫師也都認為植牙是一種比較長期且有效的解決方式,不只改善口腔功能、恢復美觀,同時也提高了生活品質。而仍有病患以某些牙醫師強調「盡量不要植牙」,網路文章「植牙比不上真牙」、「植牙會衍生很多問題」等訊息為依據,加上醫改會統計,每年牙科醫療糾紛申訴,高達三成七與植牙有關,包含術前評估不周,植牙技術不佳等原因,使病患在醫生推薦植牙治療時,產生不滿和抗拒。

 

此外植牙治療通常涉及多個步驟,包括手術、植入植體和修復,療程耗時短則數月,有的需長達一兩年;動輒一顆就要五、六萬起跳,療程前期就需要預付高昂的費用,對多數病患而言,若進行植牙治療是一筆不小的負擔。

 

台灣一年植牙數量大約30萬左右,市場上充斥著許多國內、國外的植體品牌,且價格差距也不小,造成診所植牙項目價格混亂,從3至12萬元皆有,讓病患質疑醫生,是否想為診所增加營利而推薦植牙,因此不願意植牙。以上多個綜合因素,似乎已經在牙醫病患之間滋生,不能正視這些問題,可能會對民眾的口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,使他們無法獲得適切的醫療照護。

 

一般來說,醫生並非只考慮獲利而推薦患者進行植牙手術,而是出於對患者整體健康的關注。民眾應該要了解缺牙的後果十分嚴重。牙齒的作用不僅僅是用來進食,它還擔負著人體神經刺激的受器和骨質支撐的功能。根據日本名古屋大學醫學研究所的調查,若放任缺牙不加以處理,將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,相較於平均統計值高出約三倍。另外,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在2019年的研究表明,經常咀嚼固體食物可以刺激大腦,有助於預防失智症。因此,患者應該重視牙齒健康,並及時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。

 

 

為確保醫療品質,醫病雙方最好秉持以下原則進行溝通,才能找出共識,並完善整個醫療過程:

  1. 尋求專科醫師進行植牙手術:植牙手術屬於專業領域,因此最好尋求植牙專科醫師進行手術,以確保手術的專業水準和安全性。
  2. 進行完整的術前評估:醫師必須對病患的狀況進行完整的術前評估,包括身體狀況、口腔健康狀況等,並對植牙手術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進行詳細解說,以取得病患的信賴與認同。
  3. 病患自主選擇:病患應該從醫師的專業學經歷、態度、醫療口碑、患者評論等方面綜合評估自己的選擇,確保選擇到具有專業能力和良好口碑的醫師進行治療。
  4. 多家診所評估後再做決定:為了確保病患能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,不妨在進行手術前先到多家診所進行評估,了解不同醫師和診所的治療方案和收費情況,再做出決定。

 

植牙是一項具有長期價值和好處的治療方案,雖然植牙的費用可能較高,但其耐用性、功能和美觀持續時間較長,減少了頻繁更換或維修的需要,對有需要的患者來說仍然是一筆非常值得的投資。人工植牙畢竟是目前牙科能替代真牙的最佳贗復方式,因此,牙醫師在評估患者需求和必要咀嚼功能的情況下,有可能會建議植牙。

植牙屬外科手術,此在術前必須慎重考慮並避免任何可能的風險。特定疾病患者,例如糖尿病、高血壓控制不良的患者、嚴重骨質疏鬆患者,以及凝血能力不佳的患者,都需要醫師進一步評估後才能決定是否適合進行植牙手術。此外,生活習慣不良的人,如吸菸、嚼檳榔等,如果在植牙後仍然持續這些習慣,將對人工植牙和植體造成很大的破壞,影響植牙的使用年限。

 

如今,牙科門診技術不斷提升,許多診所配備了手術數位導航植牙技術,不僅可以降低植牙風險,還能提高術後成效與舒適度。然而,植牙價格的差異可能來自植體(人工牙根)和牙冠材料的差異,或者是未完全涵蓋所有項目費用。因此,醫師或牙科醫護人員應該向病患清楚說明費用包含的項目,並在事前進行評估與解說,細心解除病患的疑慮,避免給人有強迫說服的感覺。這樣做不僅可以降低未來醫療糾紛的風險,還可以保持病患對診所和牙醫師的信任,避免造成醫病雙方的困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