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住真牙!了解蛀牙進程及治療方式,避免被過度治療
目錄
(縮小目錄)
許多人總以為「蛀牙不痛就沒關係」,直到牙痛到受不了才踏進診所,但那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。蛀牙是一場從表面慢慢滲入深層的破壞戰,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,一旦拖延,治療方式會越來越複雜、費用也成倍增加。本文帶大家了解蛀牙的各個階段、對應治療方式,以及如何「保住真牙」,避免被無良牙醫過度治療。
蛀牙的發展階段與治療方式
蛀牙(齲齒)是細菌分解糖分後產生酸,侵蝕牙齒琺瑯質與牙本質(象牙質)所造成的結果。它的惡化往往是漸進式的,以下是常見的五個階段:

一、初期蛀牙:脫鈣白斑
牙齒表面出現白色或霧白斑點,是琺瑯質礦物質流失的早期警訊。此階段通常沒有疼痛感,也不需要「鑽牙」。
【治療方式】
- 牙醫師可能會建議塗氟、使用含氟牙膏,幫助再礦化。
- 若情況輕微,透過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即可阻止惡化。
二、輕度蛀牙:侵犯琺瑯質,形成小窩洞
細菌進一步侵蝕琺瑯質,出現明顯黑點或凹陷,進食時可能感覺卡東西或敏感。
【治療方式】
- 必須清除蛀牙組織並填補,以防細菌繼續擴散。
- 填補材料包含樹脂或陶瓷等,依位置與預算而定。
三、中度蛀牙:侵犯牙本質
蛀洞擴大至牙本質層(象牙質),常出現酸痛、遇冷熱敏感等症狀。若仍未處理,細菌將一路侵入牙髓。
【治療方式】
- 多需進行更深層的補牙。
- 若已接近神經,醫師會評估是否要進行間接覆髓或直接覆髓保留牙髓活性。
四、重度蛀牙:牙髓感染,神經發炎或壞死
當蛀牙深入牙髓(俗稱「蛀到神經」)時,會引發劇烈牙痛,甚至腫脹、發燒。此時已無法單純補牙。
【治療方式】
- 需進行根管治療(抽神經),清除感染牙髓後再封填。
- 若牙齒結構已嚴重受損,可能需裝上牙套或甚至拔牙。
五、蛀牙末期:感染擴散、牙根膿包
若長期忽視,感染可能擴散至牙周或顎骨,引起蜂窩性組織炎,甚至危及生命。
【治療方式】需拔除感染牙齒、引流膿液並配合抗生素治療。
搞清楚蛀牙狀況,不要被輕易拔牙、抽神經
臨床上,許多患者因為不了解自己蛀牙的實際狀況,被不負責任的醫師以「蛀太深了,要拔掉」、「蛀到神經了,一定要抽神經」等理由,做了過度治療。事實上,是否需要拔牙或抽神經,應該根據X光片與臨床檢查結果判斷,而不是單憑肉眼或口頭建議。病患該如何自保?該如何與醫師溝通?
- 可要求拍攝口腔X光片或使用口腔鏡,讓病患清楚看到蛀牙位置與範圍。
- 要求醫師說明蛀牙深度與治療選項,例如是否有保留牙髓的機會。
- 若醫師建議拔牙或抽神經,建議尋求第二意見,以免錯失可修復的機會。
保存真牙永遠是第一優先。每拔掉一顆牙,牙列咬合與骨質都會逐漸受到影響,後續需要假牙、植牙或牙橋來彌補,不僅費用高,也會造成額外負擔。了解蛀牙的不同階段、明白治療選項,才能在看牙時做出正確決定,不被不當治療誤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