該念牙醫系嗎?該出國?北醫口腔醫學院長鄭信忠告訴你
在台灣,牙醫系近年成為醫藥衛生學群中的熱門選擇,錄取分數甚至全面超越醫學系。這背後不僅是社會環境的轉變,也反映了年輕世代對醫療職涯的再思考。《名醫開講》特別專訪臺北醫學大學前口腔醫學院院長鄭信忠教授,從他的個人經歷、教育理念到對牙醫產業的洞察,帶領我們看見一位教育者如何以使命感與熱情影響整個世代。
完整專訪影片:臺北醫學大學前口腔醫學院院長 鄭信忠教授專訪:一位牙醫教育者的使命與傳承
初心:從「巧手」踏入牙醫之路
鄭信忠院長在民國66年進入北醫牙醫學系,當時牙醫並非第一志願,甚至一度考慮重考。然而,他自覺雙手靈巧,毅然選擇留下。這個決定,開啟了他長達五十年的牙醫人生。從長庚醫院住院醫師,到北醫牙醫系主任、口腔醫學院院長,他一路在臨床與教育間深耕超過三十年。
不開業的抉擇:使命感勝於市場
多數同期選擇自行開業,但鄭信忠院長卻留在醫院與學界。他堅持:「不怕不景氣,只怕你不爭氣。」對他而言,只要能力足夠,市場競爭並不可懼。他更為自己立下志願——回到母校服務,改善學弟妹的學習環境。這份「捨我其誰」的使命感,成為他投入教育三十年的最大動力。
學生的迷思:牙醫不是「高CP值」的捷徑
鄭信忠院長觀察到,三十年前牙醫多被視為醫學系落榜「退而求其次」的選項,但如今已成為第一志願。他提醒學生,選擇牙醫不應只因「好賺錢」的迷思。事實上,牙醫師的投資報酬率遠不如外界想像,更重要的是人格特質與熱情。他歸納出三大成功條件:不怕與人互動、對專業充滿熱情、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。
教育革新:AI與團隊合作的導入
身為北醫大「教學創新獎」得主,鄭信忠院長致力推動數位化教學。他設計線上即時測驗,導入AI自動評分牙齒雕刻,並推動跨系合作的GOSCE團隊實作模式,讓牙醫系、牙體技術系與口腔衛生學系學生共同模擬臨床情境,從學習階段就養成團隊合作的觀念。
PGY制度:牙醫師的必修課
2003年SARS後,政府推動PGY一般醫學訓練。鄭信忠院長認為,這制度對牙醫極有助益。六年的學習只是基礎,必須透過兩年的PGY訓練,牙醫師才能在臨床上更成熟,也能補足醫務管理與醫學倫理的養成。他直言:「畢業只是開始,終身學習才是牙醫師的必修課。」
臨床與研究並重:深化醫療價值
除了臨床與教學,鄭信忠院長長期投入研究,發表論文不輟。他強調:「沒有研究,就沒有科學;沒有科學,就沒有醫療。」他呼籲年輕牙醫師應兼顧研究,因為研究能讓臨床服務更深入、更有競爭力。
出國進修與台灣優勢
過去許多牙醫師選擇出國進修,但鄭信忠院長認為,如今台灣臨床實力不輸國際,資訊交流也極為頻繁。他建議學生若要出國,應在完成PGY後再去,能更明確知道學習重點,避免懵懵懂懂地出國「盲修瞎練」。
《牙醫診所經營管理學》:二十年心血的里程碑
鄭信忠院長著作等身,出版書籍28本,其中《牙醫診所經營管理學》凝聚他20年的觀察與實務經驗。他指出,近九成牙醫師投入診所服務,但學校卻鮮少教授經營管理,因此他特別希望用這本書傳遞正確理念:醫道為主、商道為輔,以「品質優先、病人優先、弱勢優先」為核心,帶領診所走上正道經營。
做一個快樂的牙醫師
專訪最後,鄭信忠院長語重心長地說:「當一個受人尊敬的牙醫師還不夠,還要當一個快樂的牙醫師。」
他以「演什麼像什麼,做什麼像什麼」作為座右銘,勉勵後輩無論走臨床、研究或教育,只要用心投入,便能在牙醫之路上實現價值,並以服務為本,造福社會。
[精彩片段]成為好牙醫的關鍵:臺北醫學大學前口腔醫學院院長 鄭信忠教授談人格特質與學習態度
[精彩片段]臺北醫學大學前口腔醫學院院長 鄭信忠教授談牙醫職志:賺錢不是目的,服務才是本質
[精彩片段]牙醫不是單打獨鬥:臺北醫學大學前口腔醫學院院長 鄭信忠教授談團隊合作與跨領域教學